2018年6月14-15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装”)协办的2018“海上风电领袖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
掌握技术核心 释放大机组性能掌握技术核心 释放大机组性能
机组是海上风电开发的基石,其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效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在“大国重器——海上风电大型机组高峰论坛”的主题论坛二上,中国海装副总经理汤文兵介绍了海装正在进行的10MW研究项目。
中国海装副总经理汤文兵
汤文兵表示,大兆瓦机型“大”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最重要的在整机企业是否拥有技术沉淀,是否掌握了技术核心;其次是否可以制造出符合相应要求的叶片;最后则是大型机组经济性和是否足够的资金支撑。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海装掌握了整机制造的技术核心,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中国海装具备所有机型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中国海装拥有完善的供应链配套能力,叶片方面,我们联合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国内最长的83.6m适应5MW海上风电机组的叶片。此外,作为中船重工倾力打造的一张“风电名片”,中国海装获得了集团的大力支持。
当前,中国海装10兆瓦项目已经立项,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海装在大兆瓦机型研究方面的实力和信心,预计到2020年,中国海装将全面释放大兆瓦机组性能优势。
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可靠性是验证出来的
在峰会的主旨演讲中,中国海装市场总监张海亚通过三个层次、六个问题推导出:“高单位千瓦大兆瓦机组”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这一结论。
诚然,是十年海上路,中国海装对整机总体设计是这么理解的,更是这么做的。同时,为了保证机组20年全天候无人值守运行,中国海装在做“大”的过程中还进行了大量验证。
中国海装始终坚持,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可靠性是验证出来的。在产品设计上提出了以高安全高性价比为目标的系统分解技术和基于叶片载荷外推的型谱规划方法,提出了变桨参数惯量匹配方法,开发了两点支撑的大轴承传动链构形,解决了风轮与增速箱载荷解耦和变桨参数设计难题,同时提出了基于可靠性序贯分析的安全系数分配等系列先进方法,提高了整机可靠性。
得益于设计方面的高可靠性,中国海装目前批量运行的22台海上风电机组取得了骄人的运行业绩,其中福建福清兴化湾项目2台H128机组可利用率99.18%,等效满发小时数2170.15;江苏如东八仙角项目:19台H151机组可利用率98.65%,等效满发小时数1741.56;H171机组可利用率98.81 %,等效满发小时数2117.14。这些机组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也充分验证了中国海装产品的可靠性。
全产业链整合 护航机组全寿命周期
相较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除了是风电项目,也是海洋工程,除了风电技术,更需要借助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中船重工是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研制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在海洋工程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与强大的实力,依托中船重工的海工技术,中国海装在海上风电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船重工拥有雄厚的大型成套设备开发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凭借中船重工产业链,中国海装具备近乎完整的风电机组零部件配套体系。从五大核心部件——叶片、齿轮箱、发电机、主控、变桨,到三大结构件——轮毂、机架、主轴,再到液压、刹车、冷却、滑环等各类系统配套件,中国海装可实现近90%的配套服务能力,央企的体制可以确保风电机组在风机20余年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和维护。